目的地搜索
专题编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编研 >> 正文
档案里的师大故事:饮水思源 共建美丽天津
2024-06-28 16:42  

档案里的师大故事:

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9月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天津安全供水332.8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值此40周年之际,本期《档案里的师大故事》将讲述师大人参与引滦入津工程建设的历史故事。

饮水思源 共建美丽天津

——讲述师大人参与引滦入津工程建设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依水而建,缺水而困,因水而兴。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遭遇严重水荒,供水极度不足,缺水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最突出问题。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城市供水工作,经专家反复实地勘察,一致认为解决天津供水问题的最近、最可靠的办法是将河北省境内丰富的滦河水引进天津。

1981年9月4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向中央呈送报告,恳请中央批准引滦入津并将该工程任务下达给天津市。9月25日,国务院以(81)国函字133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实施引滦入津工程,并明确将引滦入津全部权力和责任交由天津负责。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也开创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由地方政府全权实施的先河9月27日,天津市委决定成立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时任天津市副市长的李瑞环任总指挥,亲自挂帅,亲自指挥,安排部署工程建设任务。

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全面开工。天津市文教部、市文委响应市政府组织全市人民参加引滦输水明渠工程义务劳动的号召,对文教系统参加这次劳动作出部署:文教系统的十八所大专院校和有关单位共组成五个施工队,其中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财经学院(现天津财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现中国民航大学)和天津音乐学院等六所院校为第三施工队,规定天津师范大学为组长校。施工地点在北郊区引滦明渠李辛庄段,施工任务为1628立方米的土方量。

(照片为胡登元、田健伟及其他高校负责同志合影)

1982年9月13日我校召开第十八次校长办公会议专门听取工作汇报,决定由胡登元同志带队(由于我校是第三施工队的组长校,因此胡登元同志也是第三施工队的带队),并建立领导小组。胡登元任组长(兼),冯祥义、赵书贤、田健伟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三个组,赵书贤兼任政工组组长、田健伟兼任施工组组长、尚景义任后勤财务组组长。第三施工队于9月23日支起帐棚进驻工地,推土机于25日在文教系统各队首先破土,采用单机猛推、双机深挖的办法,12天完成土方1164立方米。随后以人力为主,我校数学系、政教系、中文系的160名师生和兄弟校的520名师生放弃假期提前到工地轮番作战,提前四十天完成全部土方任务。但在施工过程中,正在开挖的明渠两坡由于土质问题突然发生塌方,为了战胜困难,保证交验,10月19日至21日三天,队长胡登元抱病带领全部人员包括炊事员进行三次突击,用吉普车的车灯作为夜间照明奋战三天终于修复了塌方。最终于10月22日下午全部完成施工任务,工程质量初验一次合格,英雄们凯旋返校。

(照片为引滦入津工程人员合影,从左至右:尚景义、田健伟、胡登元、王新国)

在劳动过程中,全体人员以“两个文明、双丰收”为口号,用翻两番的斗志,日夜奋战。中文系学生朱洪波赤脚跳入冰冷的泥水中打桩;物理系教师庞大勇坚持带病出工;三食堂管理员高万忠爱人患病卧床,孩子发烧入院但毅然回到工地。期间校领导高度重视,龚怀刚、王春云、陆征愈、石峰等领导带领部分部处负责人来到工地,进行慰问并参加劳动。

(照片为引滦入津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右二王新国)

40年来,滦河水的引入为天津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水源保障,成为天津的“生命线”和“发展线”,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天津师范大学师生参与引滦入津工程建设,是师大人为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抚今追昔,师大人饮水思源,将继续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走深走实,为建设美丽天津,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贡献新的师大力量。

 

注:

照片档案由机关退休干部田健伟、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岳淑文、教育学部退休干部王新国捐赠。

文字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并参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思源》,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418 | 邮箱 :tjnudag@163.com